在培训之前,我们也时常进行理论学习,这几年我们一直在高喊着“课程整合”,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也就“整合”了,比如,上课用用多媒体课件,就是课程整合。经过培训学习之后,才意识到那时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。
在培训学习过程中,真可谓一路辛苦,收获颇丰。几多彷徨,几多奋斗,几多煎熬,几多欣喜,几多释然,几多满足……个中滋味,犹如咀嚼橄榄,酸涩之后过一会儿嘴里才能泛起回味,方觉清香甘甜,回味无穷。经过培训,我觉得每个模块的活动都非常有价值,新的教育教学理念,将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。
在以后的教学中,我可以用中构的教学理念进行单元教学,可以用思维导图制定单元教学计划,制定学生的单元学习计划,“竹未画时,已有成竹在胸”,增强目的性,克服盲目性。
通过培训学习,我终于弄明白了到底什么叫研究性学习。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中构问题来研究。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,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,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,而且,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。“研究”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,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,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
培训之前,我习惯于用单一的成果式评价来评价学生,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在学习了第六模块之后,我尝试用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来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,收到了满意的效果。虽然过程性评价显得麻烦些,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了,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。
以前总认为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是一回事。在“普九”的那几年间,也曾效仿兄弟学校,制订了一系列方方面面的计划和实施方案,总觉得二者是一回事,谁也说不出来到底有什么不同。培训之后,才恍然大悟,原来二者的针对对象不同,计划是面向学生的,师生可以共用,实施方案是面向教师的,只有教师才可以使用的,它是计划的顺利实施的保障。类似的体会还有很多,我不想一一例举,正像第八模块结语中说的那样“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”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会对所学加以实践应用,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。
最后,我引用模块八的最后一句话做结语吧,希望我们每位教师都以这句话自勉:“培训是短暂的,学习是终身的,让学习与研究伴随我们终身发展。”